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发布日期:2021-05-11 08:49 浏览次数: [字体: ]

1942年4月射阳建县后,中共射阳县委、射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开展群众运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打击投降卖国势力;对比较开明的士绅,则积极吸收他们参加“三三制”(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政权建设,共商团结抗战大事。

参议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在1942年5月召开的盐阜区士绅座谈会上,陈毅向大会提出了尽快成立参议会的任务。1942年10月1日,射阳县参议会成立大会在大顾庄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区参议员97人、各界人士代表37人。会议历时4天,县长陈克天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人员提出减租减息、剿匪反霸等议案40多条,对政府工作也提出种种质询。会议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投票选出射阳县参议会常委9人。邹鲁山当选为参议长,唐东山、李俭吾为副参议长,陈慕堂为秘书长。会议还分别向延安、重庆致电,支持抗日。参议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政权建设迈出了新的一步,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根据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射阳县参议会从成立之初到1946年8月撤销,多次组织掀起拥军支前热潮。1943年1月,县参议长邹鲁山以旱田20亩征聘两名青年参军,时任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和副司令员张爱萍为此修函,予以表彰。在邹鲁山的带动下,各区乡士绅纷纷献田、献粮、献款、献枪、献子弹。1944年春季,在参军拥军活动中,各界开明士绅先后献出土地789亩、粮食14000多斤、抗币59万元、步枪19支、子弹6000余发。

发动和组织农民、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战,是敌后抗战中心工作之一。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境内的农民联合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救会)、教师联合抗日救国会(简称教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逐步建立起来。1941年,境内绝大部分的区农救会相继成立。1942年县政府成立后,对全县农救会组织进行调整,同年6月,成立了县农救会,此后,各区、乡农救会组织发展很快,至抗战胜利前,村村都建立了农救会。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救会组织民兵自卫队捉汉奸、送情报,支援主力部队作战,同时还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对推动抗日救国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射阳县教救会于1942年4月成立,当年有80%以上的教师参加教救会。1942年9月,为提高党员干部和抗日积极分子的文化水平,在日伪军严密封锁下,教救会组织盐阜区联立中学部分教师,在邹家河开办初中补习班,分三个年级共四个班,学员110多人。1943年10月,为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教救会发动邹家河补习学社、单庄补习班、海河补习班等6个单位的全体教师,联名发表《告苏北教育界全体同仁书》,呼吁教育界人士团结起来,制止内战。在此期间,射阳县还成立了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救国组织,如盘湾“工人抗日救国联合会”“腰沃灶民抗日救国会”等。县抗日救国联合会统一领导各群众团体的救国救民活动,在减租减息、拥军支前、除奸反霸、大生产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县委党史办)

打印 关闭